秸稈粉碎機進村記:老農感嘆再也不用半夜偷偷燒秸稈
? 今年的農忙收麥季,河北邢臺大柳樹村的李保國老伯伯終于不用設定凌晨起床的鬧鐘,可以睡個安穩覺了。過去十年,他總在深夜兩點扛著鐵鍬出門,趁著巡查隊員換崗間隙燒自家麥秸。"像做賊一樣"——老人蹲在嶄新的秸稈粉碎機前,手指摩挲著金屬進料口上的露珠,"現在終于能在太陽下處理秸稈啦!"
? 這臺標著"冀農-6號"的藍色機器,正在改變中國鄉村延續千年的"燒秸稈"傳統。相關部門數據顯示,隨著2023年起實施的《秸稈綜合利用補貼2.0方案》,全國秸稈粉碎機保有量已達387萬臺,較五年前增長15倍。但數字背后,是一場更為隱秘的"觀念置換"。
? 去年11月,當鎮農機站拖來這個價值2.8萬元的"鐵疙瘩"時,村民王秀英曾用掃把驅趕宣傳員:"騙補貼的新花樣!老娘可不是好騙的!"而轉變始于一場意外——村里shou個試用粉碎機的張建軍,將碎秸稈摻入菌包種植平菇,三個月后收益竟然超出了種糧的全年收入。如今村口公告欄貼著《秸稈變現九法》,因為觀看和參閱的人太多,字跡被反復觸摸都變得模糊起來了。同時以往因焚燒引發的鄰里糾紛占該鎮民事訴訟量的43%,今年一季度歸零。村支書的調解記錄本上,新增的是粉碎機使用時間分配方案。"機器比人公道",他在村民大會上說。
? 某知名大學團隊跟蹤發現,粉碎機的普及催生出"秸稈經紀人"這種新職業。26歲的返鄉青年馬志遠組建了跨村作業隊,用直播接單:"老鐵們看,這臺機器一小時能吃光三畝地的秸稈!"他的某直播賬號"秸稈馬幫"也已有17萬粉絲,zui新視頻里,里面顯示著山東客戶用無人機運來錦旗。
? 環保效益正在重塑鄉村景觀。邢臺環境監測站數據顯示,PM2.5日均濃度較去年同期下降38%,田間地頭重新出現刺猬和鵪鶉。但zui動人的畫面發生在黃昏——李保國老伯伯帶著孫子坐在粉碎后的秸稈堆上,孩子用草莖編著指環,老人輕聲哼起荒廢多年的《打場歌》。夜幕降臨,粉碎機安靜地停在村委會前。它的陰影里,再不會出現偷偷劃亮的火柴。